70年代初,我们在青海高原上当兵。一次,部队施工要请乡政府帮忙。来到乡长家,乡长不在,他的老伴把我们请进帐篷。她身穿藏袍,身材高大,声若洪钟,闲谈中老人说自己是汉人,还和班长是江西同乡。
班长叫她英妈妈。她当时还不到60岁,但是看上去一脸风霜。她当过红军,参加过长征。
1934年,英妈妈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在江西中央苏区红军兵站医院当女护士兼管账,后来和医院一位大夫相恋定婚,红军长征前夕未婚夫调走,她跟着医院参加了长征。在甘肃永昌,红军医院被打散,她被白匪骑兵抓住。她冒死跳崖逃进山里,被一个采药的藏族青年救起,这个藏族青年就是她现在当乡长的丈夫。他们一共有11个孩子,10个是自己生的,老大是从白匪手中抢出的红军婴儿。在青海高原长期的艰苦生活中,她经常用自己在红军医院学到的医药卫生知识义务为藏民看病,救过不少藏民的生命。
英妈妈得知我们从北京来,有些不知所措。她从身后的木箱里找出当红军时穿过的旧军衣,军衣里包裹着一个黑皮囊,皮囊里是几张发黄的红军医院的欠条和一个红军时期的铜火柴盒。
英妈妈告诉我们,欠条是当时经济十分困难的红军医院向地方政府和工人们借款的收据。火柴盒是她的红军未婚夫离别时送给她的纪念品。几十年来她始终有一个心愿,就是把这些东西交给组织。她的丈夫说,这是她冒死保存下来的。
我们当时是新战士,回到部队就把这些材料都交给了班长。不久班长复员离开了部队,我们也调离了青海。直到1995年,我们才偶然发现老妈妈的这些材料竟一直都放在自己的旧物箱里。时隔多年重新看到这些旧物,觉得它们越发珍贵。
1997年,中宣部、总政治部、团中央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国旗国歌知识展,我们把这个火柴盒送去参展,引起观众的特别关注。
多年来,每当想起英妈妈,我们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我们把老妈妈的故事写出来,以怀念她,怀念那些英勇不屈的先辈们。
(《光明日报》2001.4.4白建国 李晓白文)